【佳作五】  
米食小故事                                                                 作者 康丹貞

        

         以米食為基底的客家人,每一餐少不了米食,就連甜點也是。除此之外。米湯可以拿來餵豬、洗衣服和釀酒。也可以磨成粉加水製成漿,製成米粉和粄。「一塊粄,抵三碗飯」「粄」是客家人重要米製品,「粄」與日常生活、年節喜慶、敬神祭典有著密切關係,清明節的艾粄、新年的紅粄、錢粄,添男丁要打新丁粄。往昔過年前,家家戶戶炊煙不斷,蒸了一籠又一籠,年節氣氛即於裊裊香煙中,傳承一代又一代。「粄」原料又分糯米及一般稻米,像是在來米或是蓬萊米。

        由於我的丈夫為職業導遊,長年不在家,因此小孩子都是我在照顧,或讓較大的孩子照顧弟妹。在那貧窮年代家中多存放不容易腐敗且便宜的食物,如白菜、地瓜等根莖作物、客家粄食等。這個習慣也影響至今,現在忙碌的年代,一般家庭多一個星期才去一次菜市場,因此我的冰箱裡多為容易存放的食物,如真空包裝的粄食、醃漬食品、冷凍肉品、與大量的白菜。我自己以前為了省錢,常常一天三餐都吃鹹菜湯配白菜炒粄食,偶爾加一些客家豬肉下去炒。因此,我和先生以及小孩子們最常吃也最怕吃到的就是鹹菜湯與白菜炒粄食,吃都吃膩了。不過這些客家飲食也變成我最拿手的菜餚,常常在客人來訪或婚喪喜慶時拿出來請別人吃。當我吃到別人做的鹹菜湯或炒粄食的時候也吃得出來做得到不道地,有沒有客家人的味道。

        客家人早期生活較窮困,米食原料大多是糯米,糯米吃後容易有飽足感,由於早期墾拓地方多是貧脊荒涼地區,工作時流汗多,為了補充鹽分,所以造成客家菜鹹、香、肥特色,而這特色也反映出客家人勤奮、刻苦耐勞傳統精神。為了現代飲食觀念,少鹽、少糖原則,在使用食材上也有所改變,像是食用粄食和調味比例上的調配。使用養生補體的食材,南瓜、芋頭。取代大量鹽巴和糖。時代進步變化,使得甜點也跟著腳步向前,除了精緻、養生,還有廣遍各地,不論南北,都可以輕鬆使用宅配運送、冷凍食品,即可料理到各地客家美食。

        稻米豐收象徵台灣農村百姓們生活的安定希望,也代表農人勤奮結果。傳統客家人都對稻米有著一分濃厚情感,終日辛勤期望,只為求得一家大小三餐溫飽,香香白米飯就是基本需求,客家米食文化的建立是在敬天地、祭鬼神和拜祖先崇敬慎重和感恩態度為基礎發展起來。把平常捨不得享用的美食,獻給天地、祖先,希望獲得庇祐,每當歲末、節慶,家家戶戶興高采烈的舂米、磨米再配上各種佐料,製成形形色色精緻可口糕餅點心,除了奉獻心意外,也讓全家人享受滿足的滋味喜悅。米食製作和耕種作物經驗,代代相傳,綿延不斷,匯成動人豐富的客家農村文化。

        客家米食流經各地、吸取各地風土人情後,變化出更多樣的口味,紀錄客家族群離鄉遷徙足跡。現代飲食觀念,開啟新的客家「粄」食文化,希望以傳統創意導引新的在地精緻「米」食文化,如何能傳承這樣的文化及被現代人們的飲食觀念作結合又不失根本,才是我們更值得去研究與傳承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