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十三】  
米的記憶                                                                      作者 許嘉玲

        住在台灣, 對米食一點也不陌生,米飯料理的原型 應該是粥, 過去因火的大小及水量都不好控制,所以煮粥可以煮飯來得容易的多,後來華夏民眾漸 能掌握水量,米飯便問世了。其烹調的方式五花八門。像是蓋飯、手抓飯、泡飯、燴飯、燴飯、炒飯、飯糰… 都是。

        米飯在華人社會裡可說是不可或缺的主食,以前常聽人說:「做田人,沒吃『飯』就像沒吃飯一樣。」可見在過去的農業社會裡米飯在一餐中的地位是多麼令人尊敬 啊!但社會型態的改變,現在人不再像過去從事勞動的比例高,辦公室一族、小資女孩怕胖、怕負擔的需求,促使業者將米食走向精緻化、養生化發展,現在的米飯料理不僅能吃飽也能吃巧,再透過美食節目及各大媒體的極力行銷下, 不僅本國人愛米食,就連許多觀光客也都慕名而來。

        中部人的飲食習慣與北部人的大不相同,素有台灣米倉之稱的彰化,更是早餐就要來上一碗香噴噴的控肉飯,魯的肥瘦相間的控肉,總是饞的人直嚥口水,彷彿只要來上一碗,就能讓今日的工作精神百倍般,但不管外面的滷肉有多吸引人,可都不及外婆在廚房裡細火慢燉的那一鍋。小時候,住在外婆家,每每外婆在廚房裡滷肉,我便躡手躡腳地進廚房偷看,總是忍不住顛腳尖掀開鍋蓋,偷偷的用筷子沾滷汁舔,那一股滋味,我至今都很難忘懷,外婆唯恐 我們不知節制飲食,總限制我們一餐頂多能吃一塊滷肉,當然也就格外珍惜了,總是添了好幾碗飯,把肉藏在飯下捨不得吃,淋上那油亮亮肉汁的香Q白飯,對小小年紀的我而言,便是人間美味了…

        外婆創造給我的美味 還不只這一小碗的滷肉飯,更有那清晨裡送來的愛…讀小學時,父母工作很忙,很少有時間可以為我準備早餐, 總是放了零錢 或者喝學校訂的牛奶,便打發一餐,每當外婆從北部下來中部住時,便是我最快樂的時刻,我總是期待著那熟悉的腳踏車剎車聲…  外婆面帶微笑的從口袋裡掏出一顆飯糰給我,我小心翼的將它放進書包,帶到學校用四節下課的時間,慢慢的品嚐… 時間猶如腳踏車的輪軸不斷旋轉,飯糰攤依舊在市場營業著,外婆的離開 也不知不覺知不覺的就是七年了…

從小到大使人回味無窮的美食當然很多,外婆烙印在記憶裡的每一個味道,也許不一定是最好吃的,卻是最讓人難以忘懷的… 人生的無常總是讓我們感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唯有珍惜現在所擁有的,才不在失去時黯然神傷,與其去一窩蜂的追尋美食,不如回家好好陪父母吃一頓飯,享受天倫之樂所帶來的人間美味。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