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十五】  
米食小故事                                                                作者 李胤嘉

        米食是中華文化中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數千年以來,以米為主食的中華民族可說是數也數不清,就算說米食文化就是中華文化也不為過,而米也就因其重要性,在這歷史洪流的演變中不斷改良進化。而我想要藉由這篇編幅報導,來分享我自己的米食小故事。

        粽子,非常常見的一種米食食物,傳言是在戰國時期,為了防止楚國三閭大夫屈原投江自盡後的屍體被江中的魚蝦所啃食,當地的百姓將竹筒裝米飯投入江中,而慢慢演變成在端午節這天有了食用粽子的這種中華節慶文化,而粽子就因此而成為一種傳統的米製食品。粽子的種類千百種,數千年過去,世界各地也各自發展出了許多種不同的粽子,較廣為人知的有北部粽、南部粽、潮州粽、湖州粽、鹼粽...等,種類繁多,而我今天要分享的是我家鄉的粽子:台東綠島的魚粽。

        我雖然不是生於綠島長於綠島,但是因為父親是綠島人,我亦就將綠島視為我的家鄉。綠島是個海上的小島,過去在島上魚肉遠比豬肉取得來的容易,因此綠島的粽子不是以豬肉為主,而是海裡能捕捉到的魚蝦章魚。過去綠島上的居民都較為貧窮,我們家也不例外,這也直接反映到了粽子的大小上面,綠島的魚粽明顯比其他市面上的小了很多,但這卻不影響綠島魚粽的美味。

        我們家的粽子主要都是我的阿嬤負責包,先將魚肉和章魚及少許豬肉末切成丁,用大火將蝦米、香菇快炒至乾燥沒有水分,再用綠島島上採的月桃葉將其與糯米包裹,綁好後就是傳統的綠島魚粽。雖然材料看似簡單,卻是每個綠島人心中最美好的滋味。魚粽用電鍋蒸熟後,散發出淡淡的月桃葉香,因為沒有像其他粽子使用三層的豬肉,因此魚粽其實非常清淡,完全不會油膩。吃進嘴裡後,在口中散發的是魚蝦和章魚的鮮甜,充滿了海洋的氣息。

        而如今我的阿嬤已經將近九十歲,早已不方便每年都從事包粽子的粗重工作,而這件工作也就交付到了我的姑姑們的身上,現在每年端午前夕,住在外地的姑姑們聚集到家中一起準備綠島的魚粽,成了近幾年能見的場景,小小的粽子也成為了聯繫親戚關係的契機,享受天倫團聚的幸福。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