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二十一】  
我愛米食                                                       作者 何若俞

        帝王在飯桌上論天下,子民在飯桌上談談農忙,古人在飯桌上話桑麻,今人在飯桌上聊家常。米食是從中國古代流傳下來而演變至今的食物,也是我們台灣人不可或缺的桌上佳餚。

        飯與我們的生命連結是難分難捨的。

        幼時不愛吃飯,奶奶對著我與哥哥姐姐說:「飯是多麼珍貴啊,不可以剩下來,要把碗上的飯都吃乾抹淨,碗扣在頭上不準掉飯粒!」當時因為太害怕飯粒黏頭了,我們姐弟妹三人,只好把無味又無趣的飯,乖乖地一口一口往嘴巴裡塞。

        而平日總是聽長輩說著,古早時期,台灣人很苦,多半做著第一級產業與第二級產業等勞力活兒,種稻的農人反而吃不飽,為了供養一家老大小,當稻穗由翠綠轉為金黃,就開始採收,光是繳稅以及被盤商層層剝削就差不多了, 哪還有自己留著大口大口吃的份兒?做工的工人,薪水微薄,也買不起米飯,家中總是米飯湯摻著自家種的地瓜簽,就是一頓。能夠吃著透著珍珠白香氣的整碗米飯,是當時大家夢寐以求,卻也遙不可及的嚮往。

        兒時,玩樂的吸引力依然大於飯,國小一二年級爸爸媽媽輪流幫我送飯,都是麵啊餃的,可多花樣的呢,但是到了國小三年級,開始了所謂的營養午餐,每週至少四天白飯,老師就拿著飯匙,眼睛火亮地幫每個小孩盛飯,就怕我們逃飯,簡直晴天霹靂啊!然而,當時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師總把「范仲淹斷齏畫粥」的故事掛在嘴邊,范仲淹勤苦學習,將煮好的稀飯放冷凝固後,用刀分成四塊,每餐都吃兩塊,來激勵自己考取功名。在小小的腦袋裡,多少是有點同情范仲淹的,多麼希望能穿越時空,把營養午餐的飯分給范仲淹一大碗。

        少時,很幸運地讀了家對面的高中,因為沒有營養午餐的關係,母親每日中午都送便當到學校給我,蝦仁蛋炒飯、青蔥鮭魚炒飯、烏魚子炒飯、玉米鮪魚炒飯、雞肉親子丼飯、鐵板豬肉炒飯,每當掀開便當盒之時,「哇!」此起彼落!為了帶便當,我也時常肩負著到米店買米的工作,才知道,原來米有這麼多種類啊!試了許多米,發覺台梗九號跟芋頭香米是最好吃的,台梗九號又彈又黏,煮熟後一打開電鍋熱氣香氣四溢,彷彿可以聞到稻田的清香;芋頭香米更是奇特的品種,一般的飯放冷之後會變硬,,但芋頭香米熱呼呼時好吃,冷了更好吃,還會飄散出陣陣芋頭香氣。這時才知道米原來這麼好吃啊!

        長時,外出求學,總會希望放了假趕緊回家與家人一同吃飯,超商的冷食就算加熱了,吃起來也總是不好吃。現今外出工作,一週才回家一次,米食是鄉愁,覺得能吃到母親親手做的米食,是多麼地珍貴啊!

 

 

Back to Top